公告 :

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市农业科学院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导师简介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目:
发布时间: 2017-03-31
新闻供稿:

一、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概况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为武汉市属正局级单位,是集农业科研、转化、推广、服务、培训和农业规划设计于一体的公益型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承担农业技术基础性研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等公益职能,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作为武汉市历史最悠久、最权威的公益型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从1950年成立武昌农场,1984年组建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中心,1989年更名为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到2016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要求,根据市编办文件精神,正式更名为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已走过60多年历史。

建院以来,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始终牢记农业科研使命,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与综合实力,致力于开展蔬菜、畜牧兽医、作物、水产、林果、农机等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展农业规划设计研究,农业生态安全、环境监测及技术研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有关技术与标准研究;承担国家、省、市重大农业科研任务,开展农业发展战略、农业信息化、农业物联网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承担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的转化和示范推广等工作;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工作;按规定做好国有资产的监管和保值增值,做好科技园区建设和管理等工作,为武汉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人才、科研成果等方面支撑,不断践行“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科研综合实力已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农业科研院所前列。

全院下设7个研究所、1个中心和若干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即武汉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水产研究所、作物研究所、林业果树研究所、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环境与安全研究所;武汉市农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武汉隆鑫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武汉现代都市农业规划设计院、武汉生物农业与健康安全研究院等。

全院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60余人,占全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三分之二以上,拥有博士50余人,硕士近110人。先后邀请袁隆平、傅廷栋、张启发、陈焕春、邓秀新、朱英国、桂建芳、尹为伦、李天来等院士来院指导,已有5名院士、4名教授级专家受聘我院各院士专家工作站。我院被评为湖北省人才工作“十强科研院所”,2016年,市农科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工作站。截止目前,全院累计有107人获各类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3人,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计划1人,省突贡青年专家4人,省政府专项津贴3人等。

“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55项、省级项目76项,取得农业科技成果400余项,发表核心科技论文708篇,获得各类科技奖励35项。全院建立规模化科技示范基地40余个,核心科技示范户1000余个,直接推广服务面积达100万亩,累计在全国推广应用面积达5000万亩以上,促进农民增收20亿元以上,年创社会经济效益200亿元以上,发挥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让农民有钱赚”的武汉农科服务模式优势。面向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了以百名专家帮百企带百社的“三百行动计划”。开展农业实用人才培训300期累计培训8000余人次,赠送技术资料40000余册,接待咨询农民3万人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技术70余项,承办国家和省级高级研修班6期,共有来自全国的3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知识得到更新,先后成功获批湖北省和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近年来,在全院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下,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科技产出能力突飞猛进,科技平台建设爆发式增长,科研试验设施日益完善,人才实力与日俱增,成果转化屡创佳绩,打造了全国一流农业科技园区,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国家鮊鱼遗传育种中心、国家多倍体水稻种质创新基地建设如火如荼、日新月异;全国首个生物农业类众创空间——“武汉生物智造·星创天地”实现一年创立、两年创办国家级,获科技部首批星创天地名单批复,农科院作为全国6个星创天地运营管理示范单位之一受邀参会并交流经验;农科院旗下维尔福公司已于2016年8月8日完成新三板上市,中博生物已与国药集团旗下中生公司成功重组,正蓄势待发。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农业科技激烈竞争的态势和武汉现代农业对科技的更高要求,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将继续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秉承“科研立院、人才强院、转化兴院、创新办院”的方针,紧扣科技前沿和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需求,主动融入武汉“两型社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努力探索现代院所建设之路,积极参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建设,为形成有影响力的区域性都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凝心聚力,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复兴大武汉贡献“农科力量”。


二、导师简介

1.林处发,推广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市农科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导师。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湖北省专家学者科普服务团的蔬菜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蔬菜栽培与采后技术研究,在蔬菜的基地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蔬菜的标准化生产、蔬菜栽培及采后生理研究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

主持国家农业部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工作;主持“十二五”期间农业部948项目“国外优异和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引进与利用”蔬菜子专项;主持“十一五”农业部行业计划“蔬菜高产优质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华中区“模式栽培、标准化生产部分”项目及省、市科研项目30余项;先后获农业部、省、市科技进步奖10余项及各类荣誉和奖励。在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SCI3篇;参著八本;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制定湖北省地方标准5部等。

联系电话:027-88113760 E-Mail:cflin3228@sina.com


2.柯卫东,推广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水生蔬菜研究室主任,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水生蔬菜学科带头人,我国水生蔬菜资源及育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主要从事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的评估、遗传育种及栽培研究。

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对我国水生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使我国水生蔬菜产业得到很大发展;参加创建和发展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成功诱导出试管莲藕等,创新莲藕微型种苗用种方式,使莲藕生产用种量降低85%以上;创新芋、慈姑、荸荠、莼菜等杂交育种方法;选育新品种10余个,其中,鄂莲系列莲藕在全国的产区覆盖率达80%以上,近5年创社会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多部,构建了我国水生蔬菜种质资源评价和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出版著作近20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次、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等,为我国水生蔬菜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荣获第四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联系电话:027-88116313 E-Mail:wdke63@163.com


3.司升云,正高职高级农艺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市农科院蔬菜科学研究所植保研究室主任,武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植保学科带头人,具农业部农药登记田间试验资格与室内试验资质。湖北省植保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保学会园艺病虫害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理事,湖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

主要从事昆虫抗性研究、蔬菜害虫综合防治、新农药创制及农药登记试验等工作,在昆虫抗性监测原理和方法、长期系统监测、抗性机理研究等方面有创造性的贡献。共主持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十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完成室内外国家农药登记试验2500多项,主编与参编了《中国蔬菜害虫原色图谱》等丛书10部,获市以上科研成果12项,国家专利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武汉市黄鹤英才项目资助、武汉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武汉市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等。

联系电话:027-88116319 E-Mail:370129204@qq.com


4.钱运国,推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武汉市农科院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指导导师,湖北省科技厅、武汉市科技局、武汉市人事局等单位评审专家,武汉市农科院蔬菜科学研究所所长,武汉市政府津贴专家。

主持国家农业部水禽产业技术体系江夏综合试验站、湖北省水禽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重大科研项目25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10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2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持或参加制定省市地方标准10余项,其中“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技术规范”标准获得武汉市标准研制奖励一等奖,“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操作规程”获标准成果二等奖。编著《科技服务三农实用技术丛书-畜牧养殖篇》、《武汉畜牧兽医志》等重要科普资料;在SCI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在国内一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3篇,其多篇论文获武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三等奖及武汉市农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等。

联系电话:027-88168438 E-Mail:qyg2016@163.com


5.周国林,推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长,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主要从事蔬菜栽培技术、叶类蔬菜资源创新利用研究。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湖北省支撑计划、武汉市重大攻关、晨光计划等科技项目20余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48项目、国家自然基金、行业计划及省市各类项目100多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丰收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省科技推广三等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1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主编或参编出版书籍5部,主编出版音像资料2部,主持选育蔬菜品种1个、参与选育品种5个,制定地方标准6项。

获省青年岗位能手、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十佳)、市新长征突击手、市“武汉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市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027-61801260 E-Mail:491443631@qq.com


6.刘义满,推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园艺学会水生蔬菜分会副会长、武汉市标准化协会副会长,中国园艺学会终身会员,国际睡莲与水景园学会(IWGS)会员。1984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果树专业。主要从事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评估、遗传育种、脱毒快繁技术、栽培研究及推广应用等。

收集保存莲藕、茭白、芋、菱、荸荠、慈姑、水芹、芡实、豆瓣菜、蕹菜、莼菜、蒲菜等12类水生蔬菜种质资源1800余份及水生观赏植物600余份,成为目前世界上保存水生蔬菜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单位。

主持承担等国家及省市科研项目80余项,主要包括:主持国家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即农业行业计划,2008-2012)“水生蔬菜现代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建立”、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水生蔬菜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2016)、国家农业部农作物保种项目、农业部“948”国外引种项目、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项目等。

发表水生蔬菜领域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论著20余部等,研制农业部及省、市水生蔬菜产品及安全生产技术标准20余项,基本构建了我国水生蔬菜资源评价和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刘义满同志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科技论文60多篇、主编专著6部、副主编专著5部、参编专著18部(含其他领域论文和专著)。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全国星火计划博览会金奖1次、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次、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等。

联系电话:027-88116313 E-Mail:13720208599@163.com


7.孙玉宏,正高职高级农艺师,硕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市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总农艺师及西甜瓜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西甜瓜的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及其推广应用工作。

主持选育西甜瓜新品种5个,主持、参与的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60多篇,主编出版专著1部,参加编写专著3部,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 10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1项。是湖北省“111人才工程”及武汉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湖北省第五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农村骨干队伍培训十佳教师、武汉市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湖北省劳动模范。

联系电话:027-84874557, E-mail:sunyh68@163.com


8.曾可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总工,武汉市市管优秀专家。

主要从事鳜鱼等肉食性鱼类规模化繁育、育种、健康养殖、驯化与营养、环境与病害等方面研究;饵料鱼的规模化繁育、配套养殖模式及土著饵料鱼的挖掘、筛选与开发。

主持、参加各类科技项目30余项,获省市科技奖十余项,专利5项,在各类核心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5篇。

联系电话:027-81369917, E-mail:zkw365@aliyun.com


9.高其双,正高职高级畜牧师,硕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总畜牧师,动物生物技术学科主任。主要从事细胞、病毒培养及疫苗生产工艺的改进、新型兽用生物制品、原材料的研发以及工程化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开发与推广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近五年来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省部级及市级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SCI论文4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三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一项,武汉市科技奖励三项。制定湖北省地方标准一项,武汉市地方标准2项。

联系电话:027-81775731 E-mail:850881665@qq.com


10.陈钢,正高职高级农艺师,硕士生导师,“武汉市洪山区人大代表”。2012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佛罗里达大学水土科学系做研究工作,现任武汉市农科院作物所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研究室主任兼武汉禾丰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从事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研究工作20多年,创办科技成果转化平台2个:武汉禾丰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武汉一禾生态环境检测中心。承担国家、省市课题40多项,发表论文40多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2部,审定国家级肥料正式登记证1个,湖北省肥料正式登记证2个,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制定地方标准4项,获湖北省和武汉市科技成果10多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先后获得“武汉市“三八红旗手”、“全市农业科技推广十佳先进工作者”、“岗位立功女明星”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027-84874557, E-mail:gangchen@163.com


11.徐洪亮,正高职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市农科院水产所所长。主要从事园林植物研究、应用推广及科技管理工作。主持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市重大科技成果10余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4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审定品种5个,参与专著20部,发表论文10余篇(含SCI)。

先后获得“金桥奖个人突出贡献奖 ”、 “市政府专项津贴”、 “武汉市优秀企业家”、 “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027—81369901 ,E-mail:1910129479@qq.com


12.陈法志,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林果研所特色经济植物研究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特色经济植物(油用牡丹、油用玫瑰等)资源育种、栽培生理与综合利用研究。

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省科技创新平台、晨光计划、科技攻关、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参与编著专著2部,主持选育5个林木花卉良种获省观赏植物良种审定,获国家“金桥奖”1项,作为第一完成任务人获武汉市科技进步奖3项,主持制定地方标准5部,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

联系电话:027-87667669 E-mail:chen71-90@163.com


13.周媛,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园林植物研究室主任,无党派人士,湖北省生理学会理事,武汉市人大代表,江夏区政协委员。主要从事园林植物新优品种种质资源收集、高效栽培技术与抗性、适应性的研究工作:新优品种研究方面以杜鹃与湖北省乡土植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引种驯化与抗性检测试验,筛选观赏价值高抗性强的品种应用于城市绿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湖北省国际合作项目1项,市级项目5项,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参与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攻关计划、武汉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项目十余项。参与选育的连蕊茶、大别山冬青新品种获湖北省林木良种审(认)定。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湖北省成果鉴定1项,武汉市成果鉴定6项,参编专著1部,制定武汉市标准2项,发表科研论文30篇,其中SCI 2篇,ISTP5篇。

联系电话:027-87518860, E-mail:zhouyuan@wuhanagri.com


14.许林,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林业生态研究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湖北工作站站长。主要从事山茶属植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推广等工作。

主持或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行业计划、武汉市重大攻关、晨光计划等科技项目30余项。

先后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制订省市地方标准7项;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出版书籍专著5部。获省市科技成果8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选育茶花新品种2个,获得武汉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项。

先后获得武汉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岗位立功女明星”等称号,是武汉市价值观宣讲团成员,武汉市青年联合会委员,洪山区第9届政协委员。

联系电话:027-87518966, E-mail:xulin@wuhanagri.com


15.王定发,正高职高级畜牧师,硕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牧研究室主任,动物繁育与营养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动物繁殖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畜牧业健康养殖技术、动物营养调控、农副产品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

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部财政示范项目、国家外专局引智重大项目、湖北省科技支撑项目、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成果转化项目、产业化项目、创新基金项目和科技推广项目等75项。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参加编写专著3部,获得获武汉市科技成果26项,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成果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推广、农村技术骨干培训等“三农”服务方面成效显著

联系电话:020-81776323,E-mail:dingfawang8518@163.com


16.刘晓华,正高职高级畜牧师,硕士导师。武汉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动物营养生理生化、动物福利、饲料研究与开发工作。

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省部级及市级项目等29项。获科技成果16项,获武汉市科技进步奖3项。共发表论文66篇。其中SCI论文3篇,国际会议文章2篇,一级学报4篇,一般学报6篇,中文核心文章51篇。获武汉市自然科学论文奖2次、学术会议论文奖7次。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联系电话:13627271110,E-mail:liuxh101@163.com

17.邓兵,高级畜牧师,硕士生导师。武汉市农科院畜科所工作。为斯坦福大学访问副教授(2016.8-2017.8)。主要从事肌内脂肪形成机理、肉鸭育种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公益类项目及武汉市各类项目共计10余项,参与国家、省、市级项目20余项;近年来发表论文30余篇(SCI论文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以第二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成果2项,武汉市科技成果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申报发明专利5项;编写武汉市地方标准1项;参编并出版《现代都市农业-畜牧业技术》丛书1部。

联系电话:189886186686;E-mail:dengbing0906@163.com


18.陈洁,高级兽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动物疾病防控技术”学科带头人,兼任湖北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武汉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畜禽疾病诊断与防控技术、兽用中草药研究开发及科研管理工作。

近五年主持/参与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40余项;登记省、市科技成果9项,获得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武汉市人民政府标准一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参与编写专著2部;发行电教片1部;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SCI收录2篇。先后组建“武汉市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畜禽中草药研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武汉市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畜禽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和病原鉴定收集工作,同时开展中草药提取工艺及其防控猪圆环病毒病、鸡输卵管炎、畜禽腹泻等病症的研究工作。

联系电话:027-81779297,E-mail:chen_jie_999@163.com


19.李清,正高职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曾任武汉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长江特色鱼类研究室主任。现任所总支委员,武汉先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是长江特色鱼类学科创始人与带头人。主要从事长江特色鱼类研究、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工作。

主持对黑尾近红鲌进行了系列应用研究,其研究成果获2012年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武汉市标准一等奖,2011年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农业部将黑尾近红鲌列为国家渔业主导品种。

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 4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受理2项。

主持创建了农业部“湖北省武汉鲌鱼遗传育种中心”、“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湖北武汉鲌鱼良种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以及“武汉市黑尾近红鲌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武汉市鲌鱼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

目前,主持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财政部“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项目等一批国家、省、市重大项目。

荣获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水产发展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专家、第四届“武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武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称号,2016年入选湖北省科协编著的《楚天科技之星》。

联系电话:027-88118801 13607168848, E-mail:xfsckj@163.com


20.曾令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环境与安全研究所所长,国家973首席科学家,武汉市第四批“黄鹤英才计划”入选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gnostics 副主编,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search编委会成员。主要从事人类健康相关检测新技术的研究,包括人类重大疾病的分子诊断技术以及农药/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和微生物等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检测技术。

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0多项,共获得项目经费1.3亿。包括3项973项目(其中首席1项),3项国家重大专项(其中首席一项),1项国家发改委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中科院方向性项目,3项广东省科技项目,3项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先后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Analytical Chemistry、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国际权威期刊杂志上发表SCI论文60多篇,参加编写英文专著3部,申请专利62项,获授权26项。

联系电话:027-81705506, E-mail: lzeng8@126.com


三、联系方式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白沙洲大道173号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科技处,邮编:430065

联系人:李宝喜,电话:027-88113760,传真:027-88113760,电子邮箱:834244513@qq.com

上一篇 :
下一篇 :